扛稳“米袋子” 拎好“菜篮子” 鼓起“钱袋子”

湖南汝城:农业增效有路 农民增收有方

2024-07-27 18:41:34    来源:中国食品报    

本报记者  欧阳军  通讯员  邓生祥

果园里,硕果盈枝香飘四方;田野间,稻浪滚滚喜获丰收;菜地里,串串辣椒缀满枝头……盛夏时节,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生机勃勃。

汝城县地处罗霄山脉南麓,境内多丘陵和山地,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通庄园”之称,农业资源并不富裕。然而,作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汝城县拥有认证绿色食品69个,创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5个,水稻、辣椒、小黄姜、商品蔬菜等特色产业百花齐放,推动汝城县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越走越快,也助推当地乡村振兴开创新的局面。

取得骄人成绩的“秘诀”是什么?关键在于该县近年来因地制宜用活用好土地生态资源,坚持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在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的基础上,充分应用新技术、新设施、新种子、新机制,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促进大农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

“米袋子”越扛越稳

阡陌之间,机声隆隆。位于汝城县井坡镇大村村的欧式山之稻种养专业合作社双季稻种植基地,黄灿灿的稻浪一望无垠,连日来4台高速收割机开足马力穿梭奔忙,将稻谷收割归仓。不远处,务工的村民们正忙着将葱郁滴翠的晚稻秧苗从育秧大棚中移栽到田里。

“抢收早稻、抢插晚稻的‘双抢’季又火热开启了。”合作社负责人欧文清介绍,该社种植双季稻2000亩,发展了1000余亩油稻轮种产业,还为其他粮农提供代理耕种、育苗、插秧、防治、收割、烘干等综合服务,去年效益达200多万元,带动群众务工增收40多万元。

近年来,该县积极探索实践“合作社+基地+大户+散户”的发展模式,撑起了全县稳粮稳产的“四梁八柱”,也推动了当地农业生产加速走向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汝城县拥有耕地40余万亩,如今,28.8万亩耕地流转到大户,占比71.6%,同时建成了可服务大田3万亩以上的专业化育秧工厂1座,培育了千亩级别的设施集中育秧基地8个。

地处大山中的汝城县,山大沟深温差大,不少农田处于丘陵地带,粮食生产先天条件不足。过去,该县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受种粮风险大、效益低等影响,群众种植双季稻热情不高。近年来,该县通过实施高标农田建设、落实粮食补贴措施、提升科技指导服务、强化种粮示范引导、加速农业机械化进程等方式,充分激发了群众种粮积极性,催生了一大批种粮专业大户。

将粮食生产任务统筹安排落实到乡镇、到村组、到主体、到田块;在种管、收割、存贮、加工、销售等环节跟进管理服务……汝城县粮食生产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夯实了丰收基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该县克服不利天气影响,落实粮食生产面积35.5万亩,其中早稻、晚稻各3.8万亩,中稻及一季晚稻16.4万亩,旱粮11.5万亩,建设连片1000亩以上的示范片6个,预计总产量将稳定在15万吨以上。

“椒响曲”越奏越响

“再过几天,等辣椒转红后,就能全面采收了。”在汝城县土桥镇水口村辣椒种植基地,看着眼前一畦畦繁茂诱人的小辣椒,基地负责人何斌充满期待。

4年前,何斌以艳红辣椒、朝天椒为主导品种,开始发展辣椒产业,最多的一年种植了1300多亩,产值达到200多万元,带动当地群众增收60多万元。今年,他和当地村民一道精耕细作,尤其对新引入的艳红辣椒新品种——“汝城辣椒1号”倾注了大量心血。

“以前用的老品种,个头小、单体轻,因此采收、分拣都十分困难。如今的新品种,未成熟的单棵重量就能达到10克。”何斌很是看好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引种的这一辣椒新品种,盘算着明年要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何斌种植的艳红辣椒新品种是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长周书栋副研究员带领团队为汝城县“量身定制”的。去年,新品种试种成功,目前正在全县通过提供种苗、全程指导等方式普及推广。

红彤彤的辣椒,是汝城县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当地富民促收的“金钥匙”。近年来,为推动辣椒产业发展,汝城县加强了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等的合作,组建了100多人的科技特派专家团,对辣椒等产业开展科技攻关。周书栋带领团队,聚焦选育适种剁辣椒新品种、提纯复壮主导品种和培养龙头企业等重点方向,开展课题攻坚、科技帮扶工作,以植入种子“芯片”赋能产业发展。

前不久,当地辣椒产业龙头企业——汝城县繁华食品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这些年,该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引领公司、合作社、农户抱团发展,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如今,公司在全国7省8县建设辣椒生产原料基地40余万亩,年加工辣椒10万吨,去年实现产值超16亿元,利润8000多万元。公司总经理朱树清告诉记者,公司实施品牌战略,聚焦延链强链,以辣椒精深加工为抓手,带动辣椒产业及附属产业提档升级,让小辣椒真正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截至目前,汝城县建设了1000亩级辣椒标准化生产基地4个,每个乡镇均建设200亩级辣椒生产示范片1个以上,每个村建设20亩级辣椒生产示范点1个以上,沿国道和省道建成了10万亩级辣椒产业带2条。2023年,全县种植辣椒13万亩,年产量26.8万吨,年加工产值23.84亿元,带动了1.1万多人务工增收。

产业路越拓越宽

除了大力发展辣椒产业,作为全国绿化模范县,汝城县近年来充分挖掘山地、林地资源优势,在引领群众守好生态底线的同时,大力发展水果、茶叶、茶油、药材、笋业、蜂蜜、小黄姜、商品蔬菜等多元产业。作为湖南省毗邻粤港澳大湾区最近的区域,汝城县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湾区“菜篮子”。

艳阳下,汝城县文明瑶族乡二都村水果基地,连片果园满目皆翠,奈李树上缀满果实。“刚刚售罄桃子和梨子,又接茬采收黄金奈李和翡翠奈李,水果上市不断线,果农增收不断链。”基地负责人李文权介绍,果园面积有1200多亩,除种植奈李、翠冠梨等主导品种外,还发展了杨梅、枇杷、黄桃、五月脆、半边红、脱骨李等10多个品种,一年四季瓜果飘香。去年,果园实现总产值300多万元。

除草、堆壅、追肥……烈日下,汝城县马桥镇小黄姜种植基地生机盎然,人们戴着斗笠忙活田间管理。位于霞留村部边的冷链中心内,推车来回穿梭,将经过保鲜冷藏的袋袋小黄姜,装上大货车发往全国各地,实现错峰销售。“有了冷链中心,种姜更有保障,效益也更高了。”基地负责人朱万兵说,冷链中心实行“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运营模式,改变了姜农过去挖地窖存贮引发的保鲜期短、损耗高、潜藏隐患大等状况,还以集约收集、统一储藏、集中销售打通了采购商和姜农之间的壁垒,实现了错峰销售。目前,全县种植小黄姜面积达5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20亿元以上。

优化产业规划布局、培优农产品基地;扶优扶强龙头企业、打造产业优势品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扩能提质行动;完善市场流通体系、推动农特产走向市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农产品加工扩能提质;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新型产业主体不断涌现……聚焦构建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条,汝城县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也让农业成为当地更有奔头的优势产业。

[编辑:食品与法]

证件查询|免责声明|关于我们|主办:社科院中国廉政法治研究中心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北京网络行业协会|网络 110报警服务|不良节目举报|中国互联网协会|北京文化市场举报热线|首都互联网协会

©2023-2028 lzfzcn.cn 版权所有京ICP备202201634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