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旅游口碑是长期经营结果,但要想毁掉也可能只在转瞬之间。
▲鼓浪屿发生这样的事,颇让人感到大跌眼镜。图/微信公众号“鼓浪屿”
近期,不断有游客反映,厦门鼓浪屿旅游套路多、花费高、体验差。而据央视报道,记者以游客身份暗访调查时发现,鼓浪屿的“宰客”甚至已经形成了一条龙“灰色产业链”。
收了旅行社回扣的出租车司机,诱导游客到散客中心购买远超实际价值的套票;导游带着游客前往套票里的私人景点参观,一路上还带入各种店铺进行推销;而这些店铺售卖的产品,很多涉及虚假宣传、货不对板……
从报道看,鼓浪屿“宰客”已经一条龙环环相扣:商家给司机、导游提成,司机和导游则配合着拉客,游客稍不留意,就有可能落入陷阱之中。而更加吊诡的是,当地相关部门在市场规范中近乎完全“隐身”。
比如,记者以游客身份,多次向厦门市交通运输、市场监管、鼓浪屿管委会、文旅等多个部门反映,但几乎每个部门都以推诿了事,要么说自己“管不了”,要么就是“建议向其他部门反映”。当地“宰客”何以猖獗,从中也不难得到一些线索。
这件事令人惊讶之处在于,这种成体系的“宰客”并非发生在偏远、相对封闭的景区,而是大名鼎鼎的鼓浪屿。这样一个早已闻名中外的旅游地,按道理不应当在基础的旅游环境上还如此“原始”。鼓浪屿发生这样的事,颇让人感到大跌眼镜。
如今文旅业受到的重视非同一般,文旅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无法被忽视。为了提升整体的旅游体验,很多地方在市场整顿上也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
如有的地方对违规商家进行严厉处置;有的地方主动到社交平台上去寻找线索,发现问题就迅速解决;有的地方则牵头行业,千叮咛万嘱咐,反复强调规范经营等。
从这些做法就能看出,如今不少地方都在变着法子宠游客,生怕一个差评坏了一个地方的口碑。地方在这方面当有“你追我赶”的意识,不应如此迟钝。
当然,厦门鼓浪屿作为一个旅游胜地,游客和从业者的体量都是巨大的,这可能客观上也给市场规范带来了一些难度。
据相关部门发布的数据,仅仅在刚刚过去不久的五一假期,厦门鼓浪屿就累计接待游客达21.8万人次。在以往的案例中,确实也有些人气较高的地方,更容易反复出现各种“宰客”问题。但是,这绝非对相关问题置若罔闻的理由。
就在今年5月,文旅部等五部门印发《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其中就提到推进“互联网+监管”,建立健全线上旅游投诉和处理机制,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旅游投诉进行快速分类和处置,提高游客投诉快速处理能力,并及时反馈处置结果。
鼓浪屿人流量这么大,“宰客”已成一条龙,很难相信如此普遍却没有游客投诉,相关部门对此不应毫无知觉。那相关各方又为何如此“躺平”、无所作为呢?为什么不能由此进行信息整合、多部门联动治理呢?这些都值得检讨与反思。
从最近一段时间的旅游热点来看,一些非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城市开始崛起,这一现象颇受瞩目。很多地方因为偶然因素突然进入了舆论视野,而当地为了抓住这样的机遇而倍加努力,纷纷推出振兴旅游的有力举措,这获得了舆论的普遍好感。
但与此同时,一些享有得天独厚旅游资源的地方,也切不可自认为守着金山银山,就可以对游客权益毫不在意。一地旅游口碑是长期经营结果,要想毁掉也可能只在转瞬之间。当地更当有忧患意识,珍惜来之不易的社会美誉。
据了解,当前厦门正在实施“旅游品质年”行动。社会也期待着在媒体曝光之后,鼓浪屿能够把“宰客”问题重视起来,加大治理力度,让碧海蓝天、澄澈通透的自然美景,也能成为其旅游生态的写照。
证件查询|免责声明|关于我们|主办:社科院中国廉政法治研究中心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北京网络行业协会|网络 110报警服务|不良节目举报|中国互联网协会|北京文化市场举报热线|首都互联网协会
©2023-2028 lzfzw.cn 版权所有京ICP备2022016348号-2京公网安备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