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抱怨,干部委屈?是不是工作方法出了问题

2023-09-06 10:52:33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    

   

11554825688818317_24.jpg

        近日,《半月谈》记者在采访时发现,部分群众在谈及村里的公共事务时,常对村干部抱着不信任态度,不管什么事,都认为存在“私底下操作”或“多少有猫腻”。对此,许多基层干部感觉冤枉,自己清清白白,怎么就成了被怀疑对象?群众抱怨,干部委屈,一些地方存在的认知落差、信任裂痕应当引起重视,需要有效弥合、认真修补。

  倘若确有违法乱纪,自当严惩不贷。但如果基层干部本着好心、按照规范开展工作,却没有收获理解与支持,很大程度上,就要从工作方式方法上找原因。一些基层干部在开展工作前没有充分摸清情况,对群众的诉求了解不够,对群众的呼声关心不够,容易引起误解误会;还有一些基层干部面对日常工作中的新问题,仍沿用老方法,处理问题简单、粗暴,尤其是在一些专业问题上,能力素养跟不上,群众自然不信服。

  弥合信任裂痕、做好群众工作,还是要尽可能多地走近群众、融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人都是讲感情的,群众在干部心里分量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基层干部将心比心,俯下身子,善于从群众呼声中获取信息、找准用力方向,真正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办事情,才能找到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即便解决方案无法让每个人百分百满意,也能获得绝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需要提升各项工作的公开度、透明度,创造条件让群众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很多时候,误解和不信任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大小事晒到阳光下、一碗水端平,小微权力有了约束,群众有参与感、有监督权,流言、猜忌就会无影无踪。

  当然,也有一些基层干部反映,不是不愿意下去,而是没时间、没精力下去。要看到,一些困扰基层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长期存在,文山会海、不合理考核评比、过度留痕等导致基层干部没有时间抓落实,没有精力到群众中去。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才能为密切干群关系创造条件、提供支撑。

  获得群众信任,还要自身能力过硬。无论是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还是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现代化建设,对基层干部的能力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只有不断加强学习,锤炼自身本领,成为各自领域的行家里手,才能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让广大群众信服。

  群众工作是一项实践艺术,没有捷径可走。基层干部多了解群众期盼,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让群众感受到真情实意,必能加强彼此信任,让干群关系更紧密,凝聚起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编辑:廉政法治研究中心]

证件查询|免责声明|关于我们|主管:中国廉政法治研究中心主办:中廉法务网编辑部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北京网络行业协会|网络 110报警服务|不良节目举报|中国互联网协会|北京文化市场举报热线|首都互联网协会

©2023-2028 lzfzcn.cn 版权所有京ICP备202201634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