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现任或原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7.7万人。”这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近日通报今年1月至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情况时公布的数据。
与此同时,媒体报道,根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的数据,去年全年立案现任或原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6.1万人。
6.1万、7.7万,两个数据堪称触目惊心。一方面,数据充分显示,近年基层反腐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另一方面,数据也透露,在一些农村地区,村支书、村主任等基层干部涉贪腐的频率仍然不低,亟须引起重视。
分析具体案例,不难发现,村支书、村主任的腐败类型很多,最典型的是贪污、挪用公款和截留冒领。另外,利用权力“变现”寻租也十分常见,特别是一些村级工程承包、资源发包时,村支书、村主任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及其亲戚朋友谋取私利、与民争利。
不论什么类型的贪腐,都会直接导致公共资源的流失并破坏社会的公平原则。而村支书、村主任由于长期生活在基层,涉贪的环境往往就在村民身边,牵涉的都是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这类基层腐败更会直接影响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而损害基层的社会和谐与稳定。
“蝇贪蚁腐”现象频发,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不少农村地区,村支书和村主任集行政、决策、财务管理等多项职权于一身,但相应的监督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内部制约和外部监管力度不够,易形成权力滥用的环境。
信息不对称也为贪腐提供了便利。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信息化程度不高,上级部门对基层情况了解有限,监督难以展开。而村民又受制于知情权有限,无法及时发现问题。
一些地区的宗族关系、人际关系网复杂,可能导致“圈子文化”盛行,使得一些基层干部把公共权力当成私人工具,肆意为自己乃至家庭、家族或者朋友捞取不义之财。由于这种利益关系在一个区域内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又导致贪腐不容易被外界所勘破。
找到了症结,就容易找到治理的办法。
虽为“蝇贪蚁腐”,但危害同样巨大,严厉惩罚的必要性毋庸置疑。
从预防的角度,则需要尽快完善基层监督体系。有关专家建言,可以由监察机关在村一级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作为上一级监察机关的派驻机构,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进行纪检监督和监察监督。在专家看来,这种设置能够有效解决基层人员监督不严或者失于监管的难题,也有利于运用监察方式对他们的腐败行为进行及时查处和形成震慑。
打通监督的“最后一公里”,不留监管盲区,还应该多应用数字技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媒体报道,随着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和国家财政惠农补贴的增多,村支书、村主任侵占、截留或冒领国家下拨的扶贫款、移民款、救灾款、危房改造补助金、征地补偿款等案例有高发的趋势。“蝇贪蚁腐”们之所以敢于截留冒领,无非是存有外界不易洞察的侥幸心理。
有鉴于此,数字技术的加持无疑是遏制村官腐败的一件利器。通过大数据平台,可以将村级财务、项目进展、政策落实等信息公开透明化,使村民能够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增加监督的力度。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还可以对异常的资金流动、不合理的支出、重复报销等问题进行预警,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贪污腐败行为,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
把基层反腐败工作纳入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中,用好技术力量,发动群众参与,完善监察机制,激发基层的创新活力和治理动力,相信“蝇贪蚁腐”高发的现象会得到根本遏制。
证件查询|免责声明|关于我们|主管:中国廉政法治研究中心主办:中廉法务网编辑部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北京网络行业协会|网络 110报警服务|不良节目举报|中国互联网协会|北京文化市场举报热线|首都互联网协会
©2023-2028 lzfzcn.cn 版权所有京ICP备2022016348号-2